普通话起源于中国哪里,普通话毁了汉文化( 三 )


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 。 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 。 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
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 。 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 。 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 。 西晋后的北方话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和留在中原的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融合的产物,初步形成北方话,北方游牧语影响下北方雅言不在,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 。 而建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吴语的源流 。 汉族知识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 。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 。 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 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 。 另外,隋唐时代,江南经济跃居全国前列,又是南朝时代的文化中心,因此吴语仍然有一定流行度 。 金陵话、苏州话和扬州话都是当时吴语的代表 。 隋炀帝曾经在扬州学习过吴语 。
中国元朝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作为标准音 。 并且废除《广韵》的标准音地位 。 这样,中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 。 有专家也表示,元代的标准音是蒙古式汉语,丢失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征 。 明代以后,朱元璋将南京话为基础的《洪武正韵》作为标准音,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 。 清代雍正帝在(1728年)设正音馆,制定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作为标准音 。 而当时的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 。 此外,在民间,由于南京和扬州在近代成为北方话地区,因此南方的吴语开始以苏州话为主要代表,以继承南朝的南方雅言,并且以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 。 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 。 ”吴音最流行的时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 。 当时越剧、昆曲、评弹都以吴语文读为基础 。 另外,明清时期,粤语也因为经济发展逐渐流行,粤语实际上是唐宋北方移民影响当地语言形成的,也是公认比较接近宋朝标准音《广韵》的方言之一 。
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 。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 。 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 。 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 。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中国也开始推广国语 。 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 。 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 。 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 。 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 。 国音是主要“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 。 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 。 两派争吵非常厉害 。 于是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 。 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的意见,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 后来,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国音就被修改为京音了 。 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以现代的确北平音标准音者,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