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方法】百脉根的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百脉根的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

文章插图

百脉根的栽培技术
栽培要点
施肥
百脉根播种后,利用年限较长,耗肥量较大,要结合秋耕深翻一次施足底肥,每亩施有机肥1500~2500千克,标准过磷酸钙25~50千克,过磷酸钙须事先与有机肥混合,洒水使其湿润,堆积腐熟发酵20~30天再施用 。 播前结合深耕,每亩施硝酸铵5~10千克,促进幼苗生长 。
土壤
百脉根喜肥沃能灌溉的粘土、沙壤土、酸性土、微碱性土壤,pH值6.2-6.5为最适宜 。 在瘠薄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或短期受淹地亦能生长 。
百脉根适于放牧,耐践踏,再生性强,耐旱力强于白三叶和红三叶弱于苜蓿,耐酸能力为苜蓿和红三叶所不及,但酸度过大,会影响根瘤的形成和固氮作用的进行 。 适宜在肥沃、灌溉良好的粘壤土上生长,但在砂壤土、土层浅,土质瘠薄、徽酸或微碱性土壤均可生长 。 适宜土壤pH值为6.2~6.5 。 不耐阴,需长日照,充分开花需日照14~6小时;日照不足,开花减少,出现严重匍匐生长;弱光下,茎枝和根生长均受抑制 。 幼苗耐寒力较差,且在冬季气温较低,土壤水分不足的地区则不能越冬 。
温度
百脉根喜温暖湿润气候,最适宜温度为18-25℃,开花要求21-27℃ 。 耐寒力较差,幼苗易受冻害,成株刚有一定耐寒能力,-3--7℃下茎叶枯黄 。 耐热能力比紫花苜蓿稍强,耐旱能力比苜蓿稍差,比红三叶和白三叶强,喜湿润不耐荫蔽 。
种植管理
耕作
百脉根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沙壤土,粘壤土,瘠薄地,排水不良的低湿地,微酸性或微碱性土壤均可种植 。 种子细小,幼苗细弱,出土能力差,要求精细整地,才能保证全苗 。 在上年前作收获后即应伏耕、秋耕、灭茬除草 。 旱作地秋季耙耱[4] 保墒蓄水,冬季镇压保墒,灌区要进行冬灌泡地,冬春耙耱镇压保墒 。 翌年播种前进行浅耕整地,达到土块细碎,地面平整 。
田间管理
幼苗生长缓慢,易受杂草危害,要及时中耕,松土锄草,严禁放牧,践踏毁坏幼苗 。 草地建植后,也不能放牧利用过重,或在灌水,降雨后放牧,免损生机 。 每次放牧利用后,要间隔半月,以恢复再生 。 每次放牧或刈割后,灌区要结合灌水追肥,旱地要利用降雨追肥 。 每亩施过磷酸钙10~15千克,磷二铵或硝酸铵4~5千克 。 刈割留茬5~8厘米,放牧留茬10~15厘米 。
【【种植方法】百脉根的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收获利用
花期长,种子成熟不尽一致,成熟后易裂荚落粒,在70%的果荚变为黑褐色时,即可刈割收种,有条件可随熟随收,分期进行 。 人工草地用于刈割利用的适宜期为初花期至盛花期,用于放牧利用开始期为分枝期至孕蕾期,或草层高度达20厘米时适度放牧,切忌重牧或降雨、灌水后放牧 。 根茬地肥效很高,常与禾谷类粮草作物和经济作物轮作倒茬利用 。 种子田和水土保持种植地是良好蜜源地,花期来临,将蜂箱运置四周,促进传粉,增加种子产量,充分利用蜜源 。

    推荐阅读